东坡故事
林语堂所著《苏东坡传》里记载着这样一件事:
因被弹劾讥讽朝政,苏轼被拘下狱,一天晚上,在审问完毕之后,暮鼓已经敲过,苏轼正要睡觉,忽然看见一个人走进关押他的囚房里,一句话也没说,往地上扔下一个小箱子做枕头,躺着就睡了。苏轼以为他也是个囚犯,不去管他,自己也躺下就睡。四更时分,苏轼觉得有个人在推他的头,那个人对他说:“恭喜!恭喜!”苏轼翻过身问他什么意思。那个人说:“安心睡,别发愁。”说完带着小箱子神秘地走了。
后来,苏轼了解到,几个大臣以他有谋反之意弹劾他,劝皇帝杀了他。皇帝不信,于是暗中派宫中一个太监到监狱里去观察苏轼。那个人到了苏轼的囚房后,看到苏轼睡得很沉,鼻息如雷,于是回去向皇帝回奏说苏轼睡得很安静。皇帝对侍臣说:“我知道子瞻于心无愧!”后来,就宽恕地把他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。按当时的律例,诽谤朝廷是要判流放或劳役的。
当生死系于一身时,世间能有几人能够坦荡如此,鼻息如雷?如果我们再了解一下苏轼的一生,我们就会更加佩服这个总是机运不济却始终不曾放弃的诗人。
苏轼19岁时,由父亲带领,与他弟弟一起入京赶考。一入场,两兄弟就都中进士。因为主张仁政,他得到了仁宗皇帝的好评,被赞是堪当大任的相才。
按理说,有了最高领导的夸赞,苏轼在仕途上应该青云直上了,但机遇却不垂青。仁宗逝后,英宗想任他为相时,老相韩琦说苏轼虽有相才,但还嫩了点,需要磨练。过几年,磨练得差不多了,皇上又议起苏轼的升迁,节骨眼上,他父亲苏洵去世了,按例需丁忧三年,任用之事自然不了了之。守制满三年后,英宗死了,韩琦也不再当宰相了。当政的神宗要革新,任用了政见与苏轼不同的王安石,升官当然无望。不仅升官无望,还被弹劾。若非仁宗皇后对皇帝美言,加上皇上考察发现他确实心中无愧,他早就完了。苏轼被贬黄州后,在艰难的生活下,并没有失去信心,耕种之余,寄情山水,倒也逍遥。哲宗即位后,高太后听政,苏轼等又被启用。就在他快走上宰相高位时,因与执政集团意见不同,他被外放,与宰相一职再次错过。再后来,新党上台,他于是被一贬再贬,直到海南。
终苏轼一生,就是在这样的起起落落中与他所期待的相位不断错过。但不管在什么时候,苏轼都不曾对生活失去信心,他不会像贾谊那样在终不见用中投江自尽,也不会像王安石后期那样恍然大悟,退出官场,他始终保持着一种激昂的生活态度,把挫折当磨练,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,依然关注那些贫困的劳苦大众。按林语堂的评论,苏东坡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,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。
君子坦荡荡,小人常戚戚。生活中不如意的地方实在太多了,而机缘机遇更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,一个偶然就可能改变整个人生。我们无法预测或改变生命的轨迹,所以也不应有太多的计较。在困难和痛苦面前,不妨学学苏东坡,安心睡,别发愁,或许命运因此改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