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物赤壁
在湖北省东南的长江北岸,有一处享誉海内外的名贤胜迹,有人说她是点缀祖国壮丽山河的一颗璀璨的明珠,有人说她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圣地,您知道她是什么地方吗?她就是以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命名的“东坡赤壁”。
东坡赤壁位于古城黄州的西北,与江南名胜鄂州西山隔江相望。古朴典雅的楼台亭阁掩映在赤壁矶头的绿树红墙之间,素有“江山如画”之美誉。
苏东坡塑像
眼前的这尊塑像,他就是旷古奇才、北宋大文学家苏轼。
苏轼字子瞻,一字和仲,四川眉山人。生于宋仁宗景三年十二月十九日,也就是公元1037年的1月8日,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,也就是公元1101年的8月24日。
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、书画家,他在农田、水利、教育、音乐、数学、金石、美学、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,被认为是历史上少有的全才。
苏轼21岁中进士,神宗时代,曾在凤翔、杭州、密州、徐州、湖州等地担任过地方长官。元丰三年,也就是公元1080年,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谪黄州。
历史记载,苏东坡因“乌台诗案”谪居黄州,但有人说苏东坡谪居黄州是因为他恃才傲物,乱改了宰相王安石所写的《菊花》诗而受到的惩罚,这种说法是真的吗?
世传身为北宋宰相的王安石,一日有感于盛开的菊花在风雨中凋零,菊瓣撒满在地,故作诗说:“黄昏风雨过园林,残菊飘零满地金。”诗未作完,王安石因事搁笔外出。登门拜谒王安石的苏轼一见此诗,认为宰相此言大缪,于是提笔续句戏谑说:“秋花不比春花落,为报诗人仔细吟。”为了教训这位恃才才傲物、初踏仕途的年轻后学,王安石将苏轼贬到黄州。黄州的菊花不同于其它地方的菊花抱枝而枯萎,残菊遇到风雨则花瓣落地。苏轼亲眼目睹这一景状,不得不佩服宰相见多识广,更惭愧自己见识浅薄。
其实这只是个传说,因为苏东坡贬到黄州为团练副使时,王安石罢相退居金陵,不问朝政已经三年多了,苏东坡谪居黄州的确是因为“乌台诗案”。
那么,“乌台诗案”又是怎么回事呢?
人们之所以把苏东坡谪居黄州归咎于王安石的打击报复,是因为历史上的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政见的确不合,对于王安石的激进变法,苏东坡经常写诗,指责其不利民生。
宋神宗元年,也就是公元1079年的七月,御史中丞李定、御史舒、何正臣以作诗“讥切时政”、“谤讪朝廷”的罪名弹劾身为湖州太守的苏轼,神宗皇帝下旨派人将其逮捕押至京城并送御史台监狱根勘。因御史台一名乌台,时人遂将此案称之为“乌台诗案”。
苏东坡在御史台监狱被关押了132天。十二月二十八日,神宗下旨,苏轼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,本州安置,不得签书公事,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。
元丰三年正月初一,四十五岁的苏东坡在御史台差人的押解之下,与长子苏迈离开京师,凄凉就道,二月一日抵达黄州,开始了他那四年零两个月的谪居生活。
自古以来,人们将苏轼爱称为苏东坡,据说苏东坡这个雅号是他谪居黄州时自命的,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?
宋神宗元丰四年,也就是公元1081年,因“乌台诗案”谪居黄州的苏轼,由于家中人口众多,生活日亦困匮。故人马正卿于心不忍,亲自找黄州太守徐君猷呈述此情,徐太守素知苏轼的为人,便将黄州城内曾作军营、久以荒废的数十亩土地让给苏轼开垦耕作,以为生计。因这块地方西高东低,黄州人称之为“东坡”,苏轼便用这个地名作为别号,自称为“东坡居士”,而黄州人则敬称其为“东坡先生”。
“东坡赤壁”古门楼
提起苏东坡,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黄州赤壁;提到黄州赤壁,人们也会自然联想到苏东坡。黄州赤壁在苏东坡谪居黄州之前就早已遐迩闻名,而这个匾额怎么变成了“东坡赤壁”呢?
谪居黄州,是苏东坡政治上的失意时期,但在文学创作上,却是他辉煌灿烂的岁月。在黄州,苏东坡平均每两天就有一篇诗文问世,其才思之敏捷,为后世人所惊叹。四年多时间,他作诗220余首,填词66首,赋3篇,文169篇,书信288篇,共计740余篇。在众多的诗词文赋中,脍炙人口的赤壁“二赋一词”则被世人称之为千古绝唱。
苏东坡曾在《自题金山画像》中说:“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。”所谓“平生功业”,指的就是自己一生的文学创作。黄州的谪居,使苏东坡的文学创作走向平生的巅峰。也正是由于苏东坡的谪居,黄州赤壁声誉鹊起。一时间,骚人墨客纷至沓来,仁人志士以不睹黄州赤壁的风采为终身的遗憾。清代康熙末年,黄州知府郭朝祚修葺赤壁,为了永远记住苏东坡这位旷古奇才,便将其“东坡”之号冠于赤壁之上,这就是“东坡赤壁”的由来。“东坡赤壁”命名至今已有将近300年的历史。
读过苏东坡赤壁“二赋一词”的人,都知道苏东坡把黄州赤壁作为三国赤壁大战之地吟咏,郭朝祚将黄州赤壁更名为“东坡赤壁”,是不是意味着这位黄州知府不认同苏东坡的说法呢?
不是的。郭朝祚将黄州赤壁题额为“东坡赤壁”的同时,撰写了这副门联,内容就是“客到黄州,或从夏口西来,武昌东去;天生赤壁,不过周郎一炬,苏子两游”。
这副门联的意思说明了什么呢?
上联中的“夏口”,指的是今天的湖北省会武昌,上联中的“武昌”,指的是今天的鄂州市。上联的意思是说,客人来到了黄州,有的是从西边的武汉市来的,有的是要到东边的鄂州去的。下联的意思是说,赤壁是天生的,它虽然雄奇壮丽,但超不过周郎一炬与苏子两游这两件人文盛事。所谓周郎一炬就是赤壁之战;所谓苏子两游,就是苏东坡两次月夜泛舟于赤壁之下,写下了千古绝唱前、后《赤壁赋》。
郭朝祚撰写此联的意旨非常明确,黄州赤壁既是三国赤壁大战之地,也是苏东坡笔下的赤壁,用现在的话说,就是黄州赤壁,文武双全。
遗憾的是,郭朝祚题写“东坡赤壁”门额,原意后人多有曲解,清代有个叫汪熙的人,写诗说“不是当年两篇赋,为何赤壁在黄州”,清人朱日更鲜明地写道:“赤壁何须问出处,东坡本是借山川。”